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教学反思15篇
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,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,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,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教学反思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教学反思1一直以来,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,向语文课堂要效益,是我苦苦追求的目标。有人认为课堂思路清晰,重点突出就是好课;师生互动充分,气氛热烈是好课;老师基本功扎实是好课;我的理解是老师上得充盈、自然,学生学得透彻、轻松就是好课。选择《记承天寺夜游》这篇课文时,觉得这么短小的古文,又没有太多难懂的字词,上起课来应该能得心应手,可经过磨课后,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。
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。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,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,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。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。初读课文,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,浅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,读出停顿,读出节奏。接着推荐学生朗读,并让学生评点,无形中强化了字音、停顿等处理。然后重点放在品读苏轼寻友的心理活动,抓住“欣然、念、遂、寻、亦”,读了出喜悦、遗憾、急切、期待等情感;赏月时的景语,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”读出宁静、喜悦之情,特意去“盖”字与加“盖”字进行对比阅读,读出陶醉之情,听着同学们夸张的朗读,脱口而出的领悟,我的内心充盈着喜悦、幸福的味道;对“闲人”的感悟上,我是运用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之人如吾两人者耳。”这种填空的句式引导边读边悟,化难为易,学生在括号中代入“悠闲、高雅、心胸坦荡、志同道合、被贬”等词语,几乎是无障碍地悟出了“恬淡、自豪、满足、豁达、乐观、无奈、悲凉”等复杂的情感。我当初在试上时大部分运用的是齐读,显得单调、堆砌,又给人感觉浮在表面,没有让学生心胸激荡;经过同事的指点,自己的反复琢磨后,我运用指读、齐读、赛读等多种方式,使学生品读、深读、个性化悟读,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喜悦。由此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文言文教学要重在充分的个性化的阅读,要舍得留出时间,慢下脚步,使学生在读中突出“自主、探究”,读出个性,读出感悟。不然,一切的理解、感悟只能是空中楼阁、虚无缥缈。
教学设计尽可能充盈、深刻,不能蜻蜓点水、浅尝辄止。初上时我全面地设计各个环节,力求面面俱到,(苏轼的文学方面的简介、重点词义的竞赛抢答、听音乐闭眼想象文中景语的画面再用优美的语言扩写、聊聊自己晚上一般会做些什么,后来经过仔细推敲还是狠心地删掉了这些步骤)课后细细一想,其实是面面不到。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,成了一锅糨糊,还拖堂,师生都嫌累。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,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明确,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。课堂时间有限,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。我们一定要舍得舍弃。在几次调整之后,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,体会情语,老师和学生都学得轻松、自然。有时候文字的深刻往往表现在那些平凡的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,如苏轼寻友时丰富的情感就藏在“欣然、念、遂、寻、亦”这些字的背后,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”,这一句景语是无一字写月,可又字字得月,怎样从这些字里品出月色来,是我备课时要做充足的功课。我们老师要做是帮助学生从那些平凡的文字中读出不平凡,允许有学生的独特领悟,这样的课堂就厚实了,这样的理解就深刻、丰富了。
当然做到这种程度是很不容易的,课前要尽可能的充分的预设,要想想学生可能在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,可能会有什么问题要提出,如何进行适时引导,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。如在重点词“户”字的理解上,同学就把它理解成“窗”了,我就让学生先理解“足不出户”中的“户”,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,这比我干脆地报出答案不知要强多少倍;在品读赏月这一环节时,我问学生苏轼和张怀民都看到了哪些景物,有学生就说看到了藻、荇,我就让学生仔细再读读写景的这一句,他后来恍然大悟,从“盖”字看出来了;当让学生翻译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”这句时,又有学生译成“庭院像积水一样澄澈……我又让学生默读这一句景语,再次从“盖‘字,还用加成份,庭院里的什么像积水,这时同学们就豁然开朗了,就知道这个句子写的是月色如水的情景,难点就容易解决了。在最后环节又设计了与课文导入部分相照应的资料,给学生补充了一些与这一时期苏轼相关的文学作品,巩固课堂所学,加强了学生的理解,为学生结合实际抒发独特的感悟奠定了充实的基础。只有对文本、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和钻研,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,泰然自若。
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当,老师不能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。不能以多媒体的多重刺激代替对文本的解读,不能丢失理性的思考。我当初设计时用了十八张幻灯片,每一张的内容都很我,上课时总是被它牵引着,不能放松地自由的发挥,试课后我就只用了十三张幻灯片,给人的感觉是简洁、精美,而且吻合课文的意境。因此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,要根据创设情境和节省时间的需要,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跳动的形象。
另外,我觉得每个环节间的联结语不是很顺畅、很自然,而且教学评价语言单一,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弥补不足。
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,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,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。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,不断克服弱点,不断琢磨,希望自己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。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教学反思212月4日,我讲了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一课,后来认真的回顾了自己的教学过程,作如下反思: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苏轼的一篇经典美文,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三个环节,即知人论世、诵读感悟、品评赏析。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,通过反复朗诵,深入体会,直至领悟他的思想感情。
一、知人论世
“知人”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。作者的生平、经历、境遇等都会在文章中有所体现,并形成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,决定着文章的特殊主题。
“论世”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。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,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,也就是把文章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。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。
所以第一步,我详细介绍了苏轼常识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。学生对苏轼的了解更深了,并且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,“黄州成就了苏轼,苏轼又成就了黄州”的道理。
二、诵读感悟
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”, “三分文章七分读”。可见,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“举足轻重”的作用。要使自己以及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,必须加强朗读。
诵读《记承天寺夜游》,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,陶冶情操,培养能力,提高文化素养,都显得至关重要。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,我采用了很多的诵读 ……此处隐藏9706个字……作学习比较深入,能积极探究共同的问题。
3.学生对“月”文化很感兴趣,积累较丰富,能有自己的感悟。
4.掌握了本文字词知识,学习并体会到情景交融写法的作用。
三、从不足上看
1.课堂容量较大,有个别知识点给学生的时间过少。
2.对写景的欣赏,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,启发得不够。
3.品味“闲人”、“闲景”、“闲情”,可以放得更开一些,让学生结合个人的理解,自由去感悟,能自圆其说即可。
4.有些问题的设计,思维梯度显得不明显,造成好生“吃不饱”。
5.朗读指导不到位,主要是在节奏的把握上不够细化。
“得失寸心知。”好的方面可以继续发扬,不足之处宜尽快改进。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教学反思13教学内容: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,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,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,贬谪的悲凉,人生的感慨,赏月的欣喜,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。
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,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:一、积累词汇,熟读成诵。二、理解作品意境,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。三、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。
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,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。
一、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,方法得当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。
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,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,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。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自由朗读、大声朗读等方法,要求读准字音、读清停顿,而后自由读,指名读,齐读,形式多样,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。
二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
学生是课堂的主人,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,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的教学方式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。通过教和学的互动,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。
三、问题设计巧妙、材料引入灵活
为掌握重点、突破难点,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:如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;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,觉得挺遗憾的。
其一不够放开,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“闲人”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,教师介入太多。以致学生对“闲人”理解不到位,似懂非懂。
其二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创新,需要大胆革新。融入新的教学方法。
其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,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。没有顾及全面。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教学反思14这次听评课的内容是苏轼的《记承天寺夜游》,由二中的郭晓燕老师和贾金瑞老师作课。两位教师课前精心准备、认真备课,就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一课,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,展现出不同形式的语文课堂。同时,两位老师都从读、译、赏、诵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,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不同的语文美。郭老师的教学内容扎实,语言优美,教学环节层层相扣;贾老师的课堂沉稳大气,教学设计锐意创新,体现以读悟情的教学过程。两位语文教师为大家展现出了同课异构的精彩。
课后的评课环节,两校的资深老师对于这堂课,给予细致而到位的点评。尤其对新到岗的老师,提供了很大的帮助。首先,对于一堂课,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意识,拿到一篇文章要在心中明确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,要有文本意识、学生意识、教师意识。语文老师的阅读水平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一定的影响。因此,作为一名新的老师,对于一篇新的文章要读十遍以上,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,才能在读中培养自己咬文嚼字的功夫,才能将学生的阅读引到一个更深的高度。例如《记承天寺夜游》这篇文章,可以从字词当中去推敲作者的复杂的心情。其次,要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位置,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为学生做了本应该学生多的事情,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学生思考后的答案而是老师的自己的答案。在今后的课堂上,要对学生恰当的引导,引导学生思考后自己得到答案。再次,是如何处理文和言的关系。文言文是学生的软肋,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去学习文言文。内容要大于形式,文言字词的固然重要,但是不能用整堂课去讲字词的翻译上,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提升,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文本。
教学是一门艺术,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美的课堂、感受美的过程。很感谢学校组织的这种活动,促进自己在学习中发展。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教学反思15这次的公开课,安排的内容是苏轼的散文《记承天寺夜游》。对我来说,苏轼一直是心中的偶像。而这篇散文中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”一句,也一直在心头萦绕。
文章很短,只有85个字,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么呢?翻阅了课程纲要,查看了整个单元的设计说明,初步确定为:一把握重点文言词汇,二欣赏写景佳句,三感悟作者情感。本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的原则,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主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,课上交流重点句和疑难句。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从“月”字入手,顺便也欣赏写景佳句。
就这样设计出初稿进行了试讲,同事们纷纷给出了意见。尤其是欣赏写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处,过于单薄。因为在准备时,看到许多教学设计都抓了“闲人”一词,我便想跳出这一藩篱,结果没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,失于浅薄。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见后,我把“月”与“闲”紧密结合在一起,写月景,抒闲情,因月生闲情,因闲情而赏月,两者本就紧密相关。
在具体设计中,“闲”字的领悟让学生自主质疑,合作探究。这一环节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得到证实,学生普遍对“闲人”的含义存在疑惑。预设就在课堂上得以体现,而且学生通过背景的了解,已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。在此基础上,教师补充“东坡”别号的来历,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,感悟“闲情”的真正含义所在。同时,借助《临江仙》一词中“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?”一句,进一步深入体会到,作者那种因月释怀,却终难放下的复杂心绪。
而在“月”景的赏析中,一是紧扣了文本,通过修辞等方面感悟妙处。二是利用音乐,展开想象,在想象中丰富感知。这里,先是利用《春江花月夜》一曲的艺术特征引发出文章的艺术特征,接着,在乐曲中闭上眼睛,展开想象。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”老师利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述,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,似乎空无一物,却又蕴含一切,包容一切。这一切,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愤懑,被贬谪的凄苦,被冷落的落寞……什么功名、才华、抱负、欢喜、忧愁……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,化作虚无。此时,此景,我已与东坡产生了深刻的共鸣,心中默念“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”,思绪也在月光下无声洒落……只是一个“盖”是把人从梦幻中唤醒,回到纷扰的现实,发出“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”的感叹。
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,我板书下“长夜两闲人,月洗一片心”两句。这正是我对本文的一点总结,一丝感触。
“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?”感谢这“月”洗涤我一片凡心,给予我这一课时的安宁。
文档为doc格式